第二课时,抓住重点句段,在深度教学上重锤敲 第二课时,首先,请三个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翻译教师精心选出的内容(翻译时不能带任何资料)。这三个句子分别是第一段的“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第二段的“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第三段的“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是检查并深化学生对“言”的掌握,也是对预习的检查,通过针对个别学生的翻译的讲评,来落实字、词、句教学,是属于重“言”的环节,强化对“言”的深度教学。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关注与评讲“岂独得其意”的“岂”字,“发函得诗”的“发”字,“废卷而哭失声”的“废”字,句中“而”字的用法,及“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整句的翻译。这个环节用了近十五分钟。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一是落实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言”的教学,不能浅层次地泛泛地教“言”,应该在“言”的深度上下功夫。教师借对学生翻译的点评,来达到“以一斑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目的,避免了因全文翻译而导致重点不突出(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常常是全文逐字逐句地翻译,令学生昏昏欲睡)。二是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从学法上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翻译文言文。三也是为后面深度理解与赏析课文作好铺垫。在学生翻译与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教学进入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与思考课文。这个环节用了近二十分钟。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请学生思考;①苏轼为什么写“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写子由的目的是什么?②写“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苏轼写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写这个细节?你从中读出什么?③你是怎么理解苏轼“废卷而哭失声”的?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废卷而哭失声”的类似的感受吗?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独立思考作答的时间是五分钟,生生之间的交流时间五分钟,师生交流解答这些问题时间十分钟。之所以设立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具体的语句深度理解课文。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交流解答分析,让学生领会,苏轼写子由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说明子由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不仅得其画意且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不仅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绝,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已之感。通过对第二个问题 “失笑喷饭满案”的探讨分析,一则让学生认识、了解所谓“清贫馋太守”的形象,风趣幽默地称赞了文与可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生活的品格;二则也从中可知两人友谊的亲密,关系的不同一般。第三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苏轼“废卷而哭失声”的,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废卷而哭失声”的类似的感受吗?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同身受,打通自己的现实生活与文体的关系,通过现实生活的类似的感受,来真切地理会苏轼与文与可不同一般的友谊。 通过师生之间思考、讨论、交流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已比较深入。课文分析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我认为仅此还不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认识到“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于是,我在深度上继续下功夫,这个环节用了十分钟时间。我告诉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所要追怀、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亲戚,而是一位诗人且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况且这追怀、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的绘画而引起的。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也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睹物思人”情深意切的优秀散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觉得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点问题或者不够妥当,我们翻译与讨论的三句话分别在文章的1、2、3三个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应该换个顺序,先“睹物”《筼筜谷偃竹图》“废卷而哭失声”;再“思人”,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最后介绍友人的“绘画理论,创作成就,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这样写不是更顺理成章吗?请同学思考与讨论。 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一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名人的文章,学生要有质疑的意识、批判的精神,当然这“质疑、批判”是要有一定的学理,而不是浅层次的“质疑、批判”。二是让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并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对经典文章的理解,学生可以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读。三是希望把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因为前面环节的教学达到“已知”了,知道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而且写得很好,现在教师这么一问,似乎也有道理,这一问就把学生问得“迷糊”了。我之所以要设计这个环节,正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迷糊迷糊”。当然这样的“迷糊迷糊”之后,常常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更有成就感。学生间的交锋,师生间的碰撞,没有统一的答案,却充满智慧和思考,并因碰出火花而自信满满。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几十年的教学让我越发感到此话的精辟。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追求深层次的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欣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我,同时又格守基本功的扎实,重视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在评点中不忘文言文的语法渗透;教学时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寻找突破文本内涵的重点难点的句段,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并通过问题支撑起丰富而深刻的思维活动,如本课的几句翻译的选择和几个问题的思考。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已经形成默契。现在只要说上新课,学生就知道如何去预习与学习了,深层次化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